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访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冯志涛

发布日期:2021-12-17点击量:5699次

今年9月,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冯志涛被甘肃省人社厅和甘肃省住建厅共同授予“第二届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作为本次建筑设计专业唯一获得者,也是“省院”乃至甘肃工程咨询集团参评自甘肃省2018年开评两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来,登上榜单的第一位建筑专业大师。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时间刊发喜报以示祝贺,同时号召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向大师学习,学习他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持创新的工作态度。日前,我们再次走近冯志涛大师,聆听他的成长经历,以期给正在建筑创作之路上探索拼搏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名知名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整整一个上午时间里,我们试图在交流中探寻这一个个“标签”更多的成长“秘密”。但在与他的语言交流中,我们最终得出结论,人生没有捷径,大师的成长过程,同样源于对生活饱含情感下的一步步脚踏实地,可能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在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中坚守的那份创新、那份工匠精神。

图片1_爱奇艺.jpg


与建筑结缘

1982年7月,全国高考,冯志涛是甘肃省唯一一名被同济大学建筑系录取的学生。

说起这些,他只是淡淡的一笑。面对我们所提的“当得知自己被同济大学录取后,是否很兴奋您当时考大学很难吧,尤其是同济这样的大学您当年填报志愿时为什么会选择建筑系”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他这样概述自己上大学之前的成长经历。他说:“我出生并生长在兰州,从小穿行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墙、文庙、白塔、铁桥、院落等等城市符号,总会有意无意的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一直陪伴了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一家人住在那种老式的砖混楼里,那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一般,再加上居住空间和使用功能的限制,当时的人们都会在不大的空间里塞进更多的使用功能,甚至在楼房里饲养家禽的情况也很常见。在保证基本生活要求的前提下,怎么样能让我们住的更舒服一点’‘学习环境更好一点’‘生活更方便一点等等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接着说:记得父亲的一位同事在知道我考上了建筑学专业时对我说,建筑师是很有意思的职业,是设计房子,是美化城市的使者,当时我听完激动了半天,一直难忘。高考结束后,利用一个假期,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几乎走遍了兰州所有的街道、浏览了无数带有这座城市历史印记的建筑,于是,这一幅幅建筑与人文叠加的画面,成为了我内心关于建筑师理想主义精神的第一个场景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冯志涛怀着忐忑和憧憬离开了兰州,开始了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

初到同济大学,由于南北方学生成绩的差异,让冯志涛在一开始的学习中很有压力,“这种压力直到后来开设专业课时,他才慢慢适应了下来”。同济大学建筑系(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醇厚的学风,延续学院派体系的教育理念,并深受德国建筑学派的影响,建筑系很多老师都曾师从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教学思想包容开放,建筑思想与理念的中西碰撞交融比比皆是。这种学习氛围,仿佛开启了一扇扇精神的大门,让他对建筑学由最早的自发情感,逐渐转变为深探思考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同时,得益于自身及学校对如建筑概论、建筑美术、阴影与透视等基础课程的严格要求,为他日后成为建筑师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成绩也渐渐名列建筑系前茅。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从办公桌到会议室,有很多冯志涛手绘的建筑方案原稿,他也一直下意识的用笔在纸上画着各种几何图案,“您现在还亲自手绘方案吗”我们好奇的问到可能是一种习惯吧,现在看起来,小时候偷偷的临摹小人书,随便画一画身边的城市,也是不经意培养的一种务正业冯志涛风趣地说到。

图片2_爱奇艺.jpg


选择回甘肃

有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一晃四年,大学生涯就快要结束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由国家统一进行工作分配,原则上哪里的考生毕业后还是回哪里。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急需人才,特别是南方城市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不想回原籍的,凡是想留在南方的,一般都会改签,他的同学有留校任教的,也有被改签分配到南方其他城市的。但他,还是坚定的回到了兰州。

1986年6月,他重新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兰州,被分配到了“省院。从此,就和 “省院”结下了一份割舍不断的情缘。到单位上班报道的第一天,他顺着满是古树的街道走进来,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淡淡然流露着朴实无华,令人彷如置身远离尘嚣的郊外。他虽然见惯了上海的高楼大厦热闹非凡,但此刻,内心还是特别的紧张

那个时候的“省院”,虽然地处西北,但也是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里很有影响力的设计院。文化和学术氛围都很浓厚,很多技术专家还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建筑老八校的毕业生

 

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建院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师带徒”这种优良传统。他一进单位,就被“省院”特有的氛围所感染,在这里,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充满着热情和朝气,前辈们对新人也是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没有人因为你是某某高校的高材生,而会高看你一眼,会对你千宠百爱。无论是谁,你都得从头开始。当时,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师带徒”,和工厂里的那种师傅让你机械式的跟着他干这个干那个还是区别比较大的,更多的是通过在项目中口耳相授、言传身教来带徒弟。师傅先是让你做一些前期相对简单的构造和方案,调动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适合个人的工作方法,保留自身的创作想法,同时快速的熟悉规范规程要求。那时,图纸全是手绘在硫酸纸上,设计制图时准确度要求很高,如果设计时图纸发现问题,就要用刀片刮后改正,错的多了,图纸就有那种“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感觉,连最基本的图幅整洁都无法保证,你就得重新画,如果图纸错误太多,师傅就会直接把图纸撕了,重新来过。通过那些年“省院”的系统学习,他通过将学校的理论融合进实际项目中的整个过程,基础打的更加牢固了。当然,每一个进步,都被师傅领导看在眼里。试着放手让他独立做方案,开始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建筑创作。

图片3_爱奇艺.jpg


迷时师,悟时自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大多还是以计划经济主导,“省院”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来自政府事业单位的建设调度。“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当时院里让我主持设计的甘肃省杂剧院项目”,因为可以自主创作了,他的内心还是有点小激动的,感觉自己的设计理念就会跃然纸上脱颖而出,“那种纸面创作要变为现实的成就感让我踌躇满志。然而独立接触项目才发现,自己还是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杂剧院项目难度很大,室内的节点、舞台、机械布局和配合,包括它的功能、技术层面、方案的推敲等等,这些对于当时的我,都是很具有挑战的。先是跟甲方沟通,然后把以前杂剧院的老图纸找出来,一点点的分析和学习。有段时间,累的实在不行,都有了放弃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在师傅的真诚指导、鼓励和同事们的全力配合下,项目最终受到建设单位的高度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此刻,他真正感受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靠着对建筑创作的深刻理解,经过不断的尝试磨炼,他的技艺日臻成熟,开始了在创作道路上一步步向前。终于敢应对比较复杂的项目了。

再到后来,一个个优秀的项目也都水到渠成。在设计飞天大酒店项目时,受国外对酒店设计的理念及功能布局的影响,他特别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了众多因素,在保证舒适度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益,即符合现代宾馆酒店功能特征、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样也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安全、绿色节能以及经济高效。

金达大厦项目,是他那时见到的最大的项目。整个项目5万平方米,仅设计费用就300多万。在当时,一个所一年的设计费收入也就是200多万元。最终,经过“省院”内部几个所的方案竞争,确定了由冯志涛带领团队进行设计。

在这些苦熬的岁月里,他学着让自己变“空”,开始大量的阅读和钻研。学习日本建筑师矶崎新、隈研吾等等他们对空间的利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学习英国扎哈·哈迪德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外表的手法,这个时期的他,唯一做的就是不断丰富自己,排除一切干扰,体味学习的力量。

图片4_爱奇艺.jpg


    近年来,通过认真研读学习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结合参数化等现代科技对建筑产业的影响,他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同时更加注重寻找建筑、空间、环境、功能与整体投入的黄金比例点,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共进的活力。他对培养年轻建筑师也倍加关注,从不吝啬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艺,同样把 “师带徒”的这种传统沿用到了自己的工作领域,尤其注重青年建筑师的成长,鼓励建筑师从事专业化、精心化设计研究,形成以主创建筑师为核心的专业创作团队,努力培育一批专项领域的建筑设计专家,并逐步打造以医疗、体育展览场馆、教育、商业设计、绿色建筑、住宅、参数化设计等创作组,不仅开拓了全公司建筑师的视野,丰富了创作的思想,而且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发挥了的更好的借鉴、参考和创新作用。他常说“建筑师是手艺人,应该凭本事吃饭,也不能脱离技术去做管理。”所以无论在他担任设计所所长还是总建筑师职位,都亲力亲为,不曾停止建筑创作,他说他更愿意做一个专业道路上的守望者。

图片5_爱奇艺.jpg


他说,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建筑师本人也都各有特点,每一个项目都很难,其实都不好做。建筑说到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一方面还要深入了解甲方需求。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小到一个细小的节点,大到建筑整体功能流线的把控,都全力以赴进行研究,如果有一个环节做不到位,就会留下很多的遗憾,甚至毁了整个项目。建筑师既要有数学逻辑思维,又要有艺术形象思维,同时兼具人文关怀,进而培养建筑师把控全局的能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如今,建筑勘察设计行业的“内卷”不断加剧,众多建筑师过多的关注一些“小众”作品,依靠所谓的“情怀”,却忽视了这个职业的本职。

在同事眼中,冯志涛周身“光环”。他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当代百名建筑师、甘肃省勘察设计大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学委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多次获得全国及省部级奖项,近年来完成各类设计项目几百万平方米。其中鸿运润园住宅小区获国庆60周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大奖国家詹天佑金奖及双节双优杯住宅方案竞赛特别奖;甘肃科技馆获得甘肃首个建筑绿色三星建筑设计标识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兰州市建研大厦绿色智慧科研综合楼改造工程获得甘肃首个既有建筑绿色三星建筑设计标识、二星健康建筑设计标识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图片6_爱奇艺.jpg


在承接众多工程的同时,他还作为特邀技术专家和主要起草人,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主编参编了多部建筑的国家和省级规范、标准或图集以及有影响力的课题。主要有《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住宅设计标准》,《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甘肃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甘肃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甘肃省农房风貌设计图集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公共场馆类绿色建筑表皮系统专利》等。其中《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获得省优二等奖。他主持的甘肃传统工匠调查课题》 全国传统建筑工匠技艺调查-甘肃”课题,系统摸底全国传统建筑行业工匠技艺现状,是传统建筑工匠技艺工作的基础。不仅仅为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培育,以及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挂牌保护等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及问题分析支撑,同时也挖掘中国传统建造技术的优秀传承者和代表性人物,为提升传统建筑工匠地位、复兴传统建筑工匠队伍、传承发扬传统建造技术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研究。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从业30多年的一名建筑师,他参与了众多陇原大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的大型建筑,也见证了这块热土的蓬勃兴起。

他对所参与的建筑设计有着超常的记忆,任意拿来,都能清晰的讲出建筑的整个过程,甚至对一些核心区域细部的设计也是记忆犹新。但面对自己职务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他始终保持谦谦淡雅的意境,从做所长到公司的总建筑师,从普通设计人员到全国知名建筑师,他都坚持质量第一信念,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

固守传统文化、执着创新

大巧若拙,攻藏兼备。正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他将所学所悟不断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加以应用。他以其独特的西北生活经历、对陇原的特殊情感和对建筑艺术的深厚领悟,打破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形式表达,在追求建筑本质的同时,用其丰富的想象构思,多样的构图构造,扎实的理论功底,创造出西部建筑人的个性化表达,践行着一条真正属于西部本土的建筑发展之路。

比如在“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会址项目设计中,他以解构的手法,使建筑整体能够较好的融入环境,并成为本地乃至国际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图片7_爱奇艺.jpg

   在临夏市西部文化组团局部地块方案设计中,以弘扬传承优秀夏文化、促进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为主旨,充分弘扬中华文明、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城市血脉融合低碳模式,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的临夏市西部文化组团。

图片8_爱奇艺.jpg


图片9_爱奇艺.jpg


图片10_爱奇艺.jpg


康县美丽乡村村落规划设计中,尊重传统建筑的文脉天际线,充分考察建筑的历史与周边环境,通过把握合适的建筑尺度,和谐各部分比例,挖掘当地民居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通过解构的手法反映不同村落特征围合形成内部庭院空间,通过增加部分灰空间,室内外空间联系更为紧密,以突出建筑独特又具有魅力的地方特征,也体现了现代感。

图片11_爱奇艺.jpg


图片12_爱奇艺.jpg


图片13_爱奇艺.jpg


在天水伏羲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项目中,秉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历史城区内不仅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等实施重点保护,同时历史城区内的其余地区也应当采取风貌整治及渐进式、有机更新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历史城区内的大拆大建,尊重伏羲庙在天水市的主导地位,恢复原有天际线,通过把握合适的建筑尺度,和谐各部分比例,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提高伏羲片区的整体形象和古老韵味。

图片14_爱奇艺.jpg


甘肃科技馆项目是甘肃首个建筑绿色三星建筑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科技馆建筑最初提出以科学的理念打造以科技、文化为载体的城市客厅。将建筑空间形式与城市空间环境策略、地域文脉的探索、功能空间与流线策略、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结合,使得它在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材料等的影响下,建筑自身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特征表达出来。

   在甘肃体育馆项目设计中,巧妙的使用了绿色幕墙体系和外表皮体系,通过像素化、数字化的处理手法,淋漓尽致地将华夏母亲河黄河的柔美温暖展现,并与夜景灯光的变幻相融合,达到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图片15_爱奇艺.jpg


图片16_爱奇艺.jpg

在这一众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冯志涛将建筑设计创新与传统建筑理念、地域文化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的决心,他通过提炼和拓展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和本土文化的精髓,运用文脉延续、文化意象、空间传承、形象诉诸等文化传承手法开展创作实践,所营造的各类建筑,在清澈的淙淙流水映衬下,就自然成为镶嵌在陇原山水之间的一幅幅经典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冯志涛说“我骨子里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这种冲突与碰撞,也正是我创造力与行动力的来源

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他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真诚而执着的匠人”,他身上具备“匠人”的特质:勤于劳作,勤于思考,那种匠人所特有的对手艺功夫的痴迷,使他对建筑形式手法和构造技巧具有特别的敏锐。

今天,我们再看冯志涛评选成为甘肃第二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作为一个有着文人情怀的建筑师,以他特有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在创作、在耕耘。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